脚趾皮肤黄泡后紫黑
脚趾皮肤紫黑黄泡后是脱疽的症状之一。脱疽是指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又称脱骨疽。
内容目录
脚趾皮肤黄泡后紫黑的概述
脚趾皮肤紫黑黄泡后是脱疽的症状之一。脱疽是指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又称脱骨疽。
脚趾皮肤黄泡后紫黑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淫,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总之,本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脚趾皮肤黄泡后紫黑的检查有哪些?
1.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年龄多在25―40岁之间。
2.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更为多见。
3.发病前有吸烟、寒冻、小腿外伤史等。
4.初期患肢有沉重、怕冷、麻木感,足趾有针刺样痛,小腿肌肉有抽搐样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无力。或伴有浅静脉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有的在发病前即有此表现。
5.中期(初期至中期的病程较长)局部皮肤发冷,患肢抬高则皮肤颜色苍白,下垂则暗红,疼痛转为持续性。行走困难,夜寐不安,患肢肌肉逐渐萎缩(亦可有水肿),足背皮肤萎缩,汗毛脱落,趾甲变厚,并可有粟粒样黄色瘀点反复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微弱。
6.后期患肢皮色暗红,犹如煮熟的红枣,皮肤上起黄泡,渐变为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萎,呈干性坏死;溃破腐烂,创口流紫黑血水,创面肉色不鲜,气味甚臭,疼痛剧烈,如汤泼火烧,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屈膝抱足按摩而坐,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腐烂蔓延,五趾相传,上至足背,逐节脱落,乃至踝骨,日久不愈,疮口难敛。
7.肢体位置试验阳性。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45°)3分钟,足部皮肤迅速变为苍白,伴有麻木发凉,疼痛加剧。然后让患者坐起,将患肢下垂,足部皮肤颜色回复时间缓慢,可呈潮红色、紫红色或斑块状紫绀,此为阳性,表示动脉痉挛或阻塞后肢体有血液循环障碍,动脉血流量不足。
脚趾皮肤黄泡后紫黑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脚上血泡:脚上出泡是因为脚上局部的组织经过长期的强烈摩擦而引起的组织细胞破裂继而产生的水泡,再严重就形成脚上血泡。 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50岁以上)。根据疾病发展过程。
应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相区别。后者年龄在40岁以上,常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为大、中动脉受累,病程发展快。X线片或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示患肢动脉壁内有钙化。
脚趾皮肤黄泡后紫黑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戒烟是获得疗效和防止复发的首要措施。 注意防寒,尤其在寒冷季节要防止冻伤。防止肢体外伤,以免诱发或加重本病。足部霉菌感染应积极治疗,以免诱发本病。 对因患肢剧痛而影响睡眠的病人,应防止坠床。 患肢功能锻炼,以改善患肢气血运行。
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或用毛冬青根100克,水煎待温后浸泡患肢,每日1-2次;或用当归15克、桑枝30克、威灵仙15克,水煎熏洗,每日1次。此外,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肢涌泉穴,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也可用红灵酒少许按摩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对于经治疗无效的肢体坏疽,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截趾(指)或不同平面的截肢术。但必须在感染得到充分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较清楚时,才能进行截趾(指)或截肢术。施行此手术必须十分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