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

肱动脉下段损伤临床上最为多见,好发于儿童,尤以肱骨髁上骨折时多见,主要引起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称之为Volkmann缺血挛缩。

内容目录

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的概述

肱动脉下段损伤临床上最为多见,好发于儿童,尤以肱骨髁上骨折时多见,主要引起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称之为Volkmann缺血挛缩。

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的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除枪、弹可致伤外,局部骨折刺伤亦较常见。

二、发病机制

肱动脉上接腋动脉(大圆肌下缘),下方止于肘窝下2.5cm处;再向下则分成尺动脉及桡动脉两支。其损伤发生率高,除枪伤及弹片伤外,肱骨干及肱骨髁上骨折是平时造成其受损的常见原因。在肱骨中段易伴有桡神经及正中神经损伤,在髁上部则主要以正中神经受累为多见,总的伴发率可达60%~70%。

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的检查有哪些?

1.常有肘部或前臂损伤史。

2.早期:伤肢出现剧痛,且呈进行性加重,手指苍白、发凉、麻木和无力,被动伸指疼痛加剧。前臂发硬、张力大、压痛严重。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出现水泡。

3.晚期:伤肢出现典型的Volkmann畸形呈爪形手。桡动脉搏动消失。

4.筋膜间室内压力测定示压力明显升高。

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肱动脉中段损伤 除多见于肱骨干骨折外,经肱动脉穿入导管及经皮穿刺等亦可引起继发血栓形成,以致前臂及手部出现同样后果;在此情况下,正中神经亦易出现功能障碍。

肱动脉上段损伤 较前二者少见,由于肩关节血管网的侧支较丰富,因此一旦阻塞,其对肢体血供的影响较前二者为轻。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能除外骨骼的损伤。

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一)治疗

1.立即消除致伤原因:对有移位之肱骨髁上骨折或其他部位骨折立即复位,一般采取手法复位加克氏针骨牵引术,并对比操作前后桡动脉搏动改变情况。

2.作好术前准备:因肱动脉损伤后果严重,争取时间是获得最佳疗效的首要条件。在此前提下,临床医师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的同时应作好手术探查及治疗的准备工作,以将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3.手术应保持血流通畅:由于肱动脉对远端血供的重要意义,手术一定要彻底,对受损的血管,尤其是内膜或弹力层受累者,不应采取姑息态度,需要移植大隐静脉或其他血管时应当机立断,并注意血管吻合技术力争完美,以保证血管的通畅。

4.兼顾骨折的处理:由于肱动脉损伤之原因大多为相应节段肱骨骨折所致,因此,为避免2次损伤,对骨折局部应同时予以处理。一般情况下,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5.重视手术后处理:由于该部位解剖关系较复杂,特别是肘关节的体位及上肢固定方式方法的选择较多,因此,在肱动脉恢复血流后,既应注意对血管通畅情况的观测,更应注意在术后处理上应尽力避免影响血管通畅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的移位将是造成肱动脉再次受损的常见原因。

(二)预后

经处理后,肱动脉通畅者预后较好。如肱动脉受阻或结扎,或肢体远端肌肉已出现缺血性改变时,则可引起Volkmann缺血性挛缩而呈现患肢的永久性病残。

前臂及手部肌群的缺血性挛缩的缓解方法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供血不足引起前臂肌肉变性、坏死,继而形成瘢痕、挛缩而影响肢体的功能。因为本病发展快,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轻则致残,重则致命,而晚期患者,治疗效果较差。要切记一点就是肌肉缺血6小时就发生坏死!值得注意的是本病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前臂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不当引起的,故前臂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患者,若出现肢体疼痛逐渐加剧,肿胀明显,手指麻木、发凉、苍白,尤被动活动手指时屈肌剧痛时,则应考虑有本病发生,尽快去除外固定及时到医院找骨科大夫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