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斑

瘀血斑是指皮肤表面直径10毫米(mm)以上的剪色或紫色血斑。为皮肤、粘膜出血性斑片状病变,性质同出血点,多提示血液病或疾病引起了出血、凝血异常。

内容目录

瘀血斑的概述

瘀血斑是指皮肤表面直径10毫米(mm)以上的剪色或紫色血斑。为皮肤、粘膜出血性斑片状病变,性质同出血点,多提示血液病或疾病引起了出血、凝血异常。

瘀血斑的原因有哪些?

1、流行性出血热:可见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

3、脑脊髓膜炎:皮肤、粘膜可有瘀点、瘀斑。

4、脓毒症: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尊麻疹样皮疹常见。

5、外伤:撞伤后皮肤会出现深紫色的瘀斑,较严重的撞伤,可能出现血肿。

6、过敏性紫癜:多表现为皮肤紫癜。紫癜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形成瘀斑。紫癜主要局限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臀部。

7、急性白血病:数以上患者有出血,程度轻重不一,部位可遍及全身,表现为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过多,眼底出血等。

瘀血斑的检查有哪些?

体格检查即可诊断。

瘀血斑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瘀血斑要与瘀点相互鉴别。

瘀点:2毫米(mm)以下的红色或紫色的血点块。

体格检查即可诊断。

还要鉴别是什么引起的淤血斑,

(1)血管外因素。血管周围组织若因变性、萎缩和松弛,致支撑力量薄弱,则易发生出血形成紫癜。血管外因素多见于老年性或恶病质性紫癜,毛细血管与小血管稍受轻微外力撞压即可引起破裂出血而致紫癜。

(2)血管因素。是指因毛细血管壁的损害,使血液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形成的紫癜。血管因素所引起的紫癜占全部紫癜的首位。正常人小血管损伤后,血管立即发生反射性收缩,局部血流减慢,以促进止血。如果周围血管脆性、通透性增加及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则易因为血液自血管内外渗而致出血性紫癜。血管因素所致出血的特点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呈阳性,但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均正常。此类紫癜最常见者为过敏性紫癜。其次,细菌或病毒感染、维生素C缺乏、化学因素等均可使血管壁受损而引起紫癜。此外,还有一种原因不清楚的血管壁脆性增加,常见于女性,紫癜可自行消失,亦无不良后果,称为单纯性紫癜。

(3)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则止血功能减弱或丧失,均易致紫癜。血小板减少可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症状性紫癜,可因骨髓造血障碍致血小板发生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肿骨转移引起)、放射物质及化学药品破坏巨核细胞而使血小板生成减少、重度感染(如伤寒、流脑、败血症)使血小板破坏过多等。此外,脾功能亢进、红斑狼疮、尿毒症等也可使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有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等。实验室检查对血小板因素所致的紫癜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一般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及血小板减少。

(4)凝血因子因素。凝血因子缺乏常致凝血障碍而导致紫癜。此类疾病较少,病因多为先天性,少数为获得性(主要由肝病引起)。对紫癜病人应做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皮肤粘膜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因子等有关检查。

瘀血斑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瘀血斑症状常见于足跟瘀斑与身体因被硬物捶击而出现的瘀斑。

足跟瘀斑的预防:运动时应穿着舒适运动鞋,避免剧烈摩擦和外伤,必要时可暂停运动以减少复发。本病一般无须治疗,暂缓运动,可使斑点逐渐消失。

身体因被硬物捶击而出现的瘀斑的防治:

轻微瘀斑

当被击中时,受害者通常会感觉一些痛,虽然不一定会特别的剧烈甚至可能不会察觉。但是,不久后,肌肉很快出现红肿。几天后,那些因为血管爆裂而流出来的血会慢慢进入周遭的组织,与此同时,血管也开始被修复。通常轻微的瘀斑会在一两个星期内复原,比较严重一些的可能需要多一些时间,通常都因个人体质而定。

严重瘀斑

如果是严重瘀斑,过多的液体会积在受伤部位,因此会造成血肿。如果血肿过于严重,可能会非常痛。内部流血也可能会影响正常的身体血流。此外,也必须注意身体其他组织是否有受到影响。如果发现骨骼断裂,内伤,或是头部受伤等,其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建议马上去看医生。

瘀血斑的缓解方法

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