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

异食癖是由于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从广义上讲异食癖也包含有恶癖。患有此症的人持续性地咬一些非营养的物质,如泥土、纸片、污物等。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异食癖主要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们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对于其真正成因和治疗方法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内容目录

异食癖的概述

异食癖是由于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从广义上讲异食癖也包含有恶癖。 患有此症的人持续性地咬一些非营养的物质,如泥土、纸片、污物等。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异食癖主要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们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但是对于其真正成因和治疗方法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异食癖的原因有哪些?

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缺乏某种营养素或因肠道寄生虫而导致营养成分不平衡所致。但临床观察发现,某些缺铁性贫血和锌缺乏小儿部分有嗜食异物表现,当他们的贫血和锌缺乏纠正后,嗜异症状亦随之消失。因而临床上给那些嗜异症小儿服用铁剂或在膳食内补充锌剂后,许多小儿嗜异现象也消失了。故近年来认为本病与小儿体内缺铁、缺锌有很大关系。

异食癖的检查有哪些?

异食癖的孩子的表现就是异食,较小的东西吃下去,较大的东西就用舌头去舔,不听人劝阻,躲在一边悄悄吞食,其危险不在于其行为本身,而在于儿童吃下去以后对身体的危害,可引起多种疾病。

另外些病态的孩子如寄生虫,蛔虫症,嗜吃泥土,墙皮,大便秘结或腹泻,大便中可见虫卵,还有钩虫病,脸黄,唇,甲均苍白,消瘦,疲劳乏力,食欲不好,腹胀,腹痛 ,此外有些维生素缺乏也可致异食症,如缺锌,不仅有嗜食异物行为还可有舌炎,口炎,影响生长发育,还可有异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异常。

异食癖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由于该症状不是精神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应该与情绪和精神方面的症状相鉴别开来。

异食癖应该如何预防与治疗?

缺锌是异食癖的病因,异食癖是缺锌的表现。缺锌可引起味觉素分泌减少。味觉素是一种含锌的唾液蛋白质,是维持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的重要营养素,故缺锌可引起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增生修复和角化不全,易于脱落,脱落的上皮细胞易阻塞味蕾孔,使食物难以接触或接触味蕾孔不全,不易引起味觉,或造成味觉减退、味觉敏感消失,或致味觉紊乱,发生食欲不振、厌食或异食癖等临床表现。国外曾有报道,异食癖患儿血清锌含量低,补锌后症状改善或消失。国内也有类似发现和临床诊治的经验。

本症的治疗以教育和行为疗法为主,对年龄较大的少年儿童要提高其认识,讲吃异物的危害,把其周围环境中的患者爱吃的非营养性物质撇走而代之以营养性食品;对于患者由于吃这些非营养性物质而导致的躯体并发症,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予以相应的处理。检查身体有无导致缺铁性贫血的毛病,如月经过多、痔疮、营养不良、钩虫病等,需及时加强饮食照顾,调剂营养可口的食物,补充铁剂,纠正贫血或对症治疗;另一方面还可找心理医生,借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以改变异食癖的不良习惯。从心理角度分析,“异食癖”是属于一种强迫行为。有这种“异食癖”的人,性格往往是较内向的,做事要求十全十美,过分认真,谨小慎微,喜欢幻想,喜欢钻牛角尖,是固执、刻板的人。所以,首先改造这种不良性格,这是彻底治好“异食癖”的基础。

患者父母应对患儿进行正确引导,使患儿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情上去,如运动、读书、写文章、跳舞、唱歌及关心社会事务等来转移对异食的注意,必要时可予以行为治疗如厌恶疗法及阳性强化法。在使用阳性强化法时主要以奖赏为主,但要注意奖赏要投其所好,主动迎合孩子的兴趣,并且同一奖赏不宜长时间使用,否则强化作用会逐渐减弱。久而久之就可克服了。

异食癖的缓解方法

该病的治疗需要父母经常注意儿童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提供全面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父母每天下班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儿童亲昵、玩耍,以满足他们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以免他们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寻求刺激和安慰。对严重病例,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服用适量改善情绪的药物。若有寄生虫的及时驱虫,贫血的矫正,补锌补铁,还要做好卫生教育,自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照顾好每个婴幼儿,告诉他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矫正不良习惯,异食癖是可以好的。